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天具体如何推算呢

更新于:2021-08-06 08:17:08 知识问答 万阅读
最佳答案俗话说,冬有三九,夏有三伏。三九四九冻死老狗,伏包秋热死狗。这些俗语,都表明三九和三伏分别代表着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候。然而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却没有三伏和三九,二十四

俗话说,冬有三九,夏有三伏。三九四九冻死老狗,伏包秋热死狗。这些俗语,都表明三九和三伏分别代表着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候。然而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却没有三伏和三九,二十四节气有: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、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、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。那么三伏天是如何推算的呢?

入伏、一伏、二伏、三伏天具体如何推算呢?

三伏天自古有之,不是现代人造出来的。那为何没有被纳入二十四节气呢?原来,古人定下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来计算的,所以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基本上在农历上相对固定,但三伏天不一样,古人把每年最热的那一段时间称为三伏天,因此每年入伏的时间是不固定的,无法根据节气来推断入伏的日期。但经过长久以来的经验积累,人们还是总结出了经验,并以“夏至三庚”的口诀流传开来。夏至三庚的意思是,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三伏天的起点,即入伏天夏至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,庚就是天干,古人采用天干地支纪年,例如甲午、戊戌年。天干有10个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;地支有12个,与十二生肖对应,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其中又分为阳干阴干阳支阴支,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为阳干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为阴干;子、寅、辰、午、申、戌为阳支,丑、卯、巳、未、酉、亥为阴支。纪年、纪月以及纪日都是干支配合的使用的,例如2021年2月3日为辛丑年庚寅月壬午日。由于阳干和阴干是交替是出现,单日为阳,双日为阴,因此天干10日一个轮回。所以三庚,就是第三次出现庚日,即夏至后的第30天,即为入伏天。从这一天开始,天气会越来热,太阳离地球越来越近,直射大地,夜短日长,导致地球吸热多,散热少,温度会累积升高。

三伏天,一般分为三个阶段,即入伏、中伏、末伏。初伏天为10日;中伏则不一定,根据年份不同,分为10天和20天两种情况;末伏为10天,末伏为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。所以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天。

三伏天农村有什么习俗吗?

我们这边三伏天都会扯草药熬解暑茶,例如过路黄、金银花等,三伏天是真的热,但农村又是农忙的时候,为了防止中暑,都会提前熬制解暑茶放凉备用。

当然全国各地风俗都不一样,例如,徐州三伏天吃羊肉,当地人们认为此时羊肉最是肥美,吃羊肉可以帮助排汗,除去体内的湿热,不易生病。南昌吃鸡,而且吃鸡时有特殊要求,三伏天不开电扇和空调,穿长衣吃鸡,目的就是为了排汗,除去全身的湿热。长沙有入伏吃狗中伏吃鸡三伏吃甲鱼的说法,这些都是食补,预防中暑。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,鲜姜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肠粘膜,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,并对心脏和血管有一定刺激作用,能使心跳加速,血液循环加快,汗毛孔张开,随着汗液排泄,带走体内的余热,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。